80后现在有一个新名词了,叫做“消失的一代”。竟然有5.2%的80后已经谢慕了。
80后死亡率明显高于70后,这个数据会对我们的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呢?
首先这个数据其实是来源于第七次人口普查。根据普查的结果,总共2.23亿的80后已经少了1000多万,只剩下2.1亿,死亡率达到了5.2%,高的非常离谱,也就是20个人里面已经有一个人去了。
要知道,现在年龄最大的80后才45岁,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?
其实有人说得很好,就是这代人被过度地使用了,像耗材一样用得多,自然坏得快,而且还没有受到过时代的眷顾。
他们上小学的时候,小学收费大学免费,等他们上大学的时候,大学收费、小学开始免费了,教育收费也就算了,关键还不包分配了,好工作难找,还要承受“996福报”。
更残酷的是,在他们工作了好几年,好不容易有点积蓄,想买房的时候,房价也奔向了历史高位,这又让他们扛起了高额的房贷。
等到他们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,总算在行业里有点积蓄时候,不知道谁带的头,一些大厂又刮起了劝退35岁以上员工的妖风,80后又要面对失业后很难再就业的境地,不得不去参与“铁人三项”的窘境。
而且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,1个80后家庭上头有4个老人要照顾之外,还有孩子要养,除非已经积累了很大一笔财富,大部分80后早已经失去了自我,现在每天都要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两头奔波,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了。
有人会说,80后遇到的问题,其实90、00后也逃不过。但个人认为,这绝对不会。其实大家不用对90后、00后有过多的担心,他们和80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因为80后是照着70后的模板努力的,以为自己和70后一样,奋力拼搏,就可以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,过多强调个人努力,而忽略了时代背景和经济规律。
70后能轻松随着时代潮流获得的东西,比如说上海市中心一套100平以上的房子,80后穷极一生都不一定能拥有,以上海为例,70后买房高峰阶段,2005年的上海房价是六七千一平。到了80后买房的高峰阶段,2015年,上海的房价是35000 一平,而市中心更是到了6位数一平,其实背后的原因,现在看来也很好理解,70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,正好赶上我们加入WTO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,有一段时间GDP更是每年连续两位数增长,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,带来了大批量高收入的岗位。
70后大学毕业后,不管什么专业都还能找到还算不错的工作。当年没什么人要当公务员。70后都是想着自己大学毕业后去外企发展或者自己创业。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,正值经济高速增长,房价还没有飙升,职业流动性较低,但稳定性比较强,然而80后就照着70后的模板,先是没日没夜的成了做题家,然后想着大学毕业后,靠自己的努力,买房买车组建家庭。但时代不同,80后发现大学毕业后,工作没有那么好找了,竞争更激烈了,明显比70后卷多了,整体经济的环境也开始有起伏了。
但80后还认为自己的生活轨迹会和70后一样,大不了付出更多一点,996就996吧。
之所以很多80后会在2015年后,房价已经涨到脱离大部分的人的收入后,依然大几百万一两千万的去买房,就是因为在他们从小到大的印象当中,房价和收入永远都是上涨的。
70后也是这样对80后说的,从那个角度来说,房价也是被80后买上去的。
而996、35岁危机,房贷车贷、延迟退休这些词几乎是为80后量身定制的,如:每年60万人因过度劳累死亡,其中80后占比最高;而80后也是抑郁症的主力,而抑郁最主要的原因,大概率就是期望过高,导致投入过大,过度消耗了自己的身体,但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,又导致心理落差太大。
而90后、00后和80后明显不同。他们看到80后竟然已经这么努力了,还是混成这个样子。他们还会照着80后的模板抄吗?所以大部分90后、00后都是有机会就搏一把,没有机会就躺平。
大部分80后受传统观念影响,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,也要尽可能组建家庭,而90、00后大多不这样。有专家就说,应该发动力量动员80后生二胎三胎,这要比劝90、00后结婚生子容易得多。
出生人口数据恰恰也证实了这一点。过去几年,每年的出生人口中,二胎三胎快要多于一胎了,80后5.2%的死亡率,消失的1000万人,这几个数字触目惊心。而中青年更高的死亡率会让我们更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,还会大大抑制消费的需求,但更大的问题是,消失的80后会让更多90、00后心态变得更消极或佛系,大大提高了躺平率。
所以,希望各界能在养老服务、子女教育以及35岁以上人群的就业方面,更多惠及一下80后,让80后未来的日子多一些希望、少一些压力,毕竟他们才是承上启下重要的一代人。
———— End ————
近期评论